目前分類:醫療 (2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嬰幼兒的腸胃道仍不夠成熟,有的甚至敏感脆弱,因此往往有較高的機率發生腸胃道不適症狀,而「腹瀉」就是其中的一種。當父母看到寶寶腹瀉時,焦急之餘,也要冷靜地觀察,做好照護,才能減緩寶寶症狀,讓寶寶逐漸恢復健康。

對於新手父母而言,可能對以下情況感到疑惑:「寶寶一天拉好幾次,正常嗎?」「偶爾看到寶寶便便水水的,是拉肚子嗎?」然而,有時不完全是腹瀉(拉肚子),可能只是因飲食所造成的正常排泄。因此,父母應正確了解何謂腹瀉、症狀及照護法,才能真正確保寶寶健康。 

特徵‧認識腹瀉

腹瀉,是一種反應寶寶身體可能有狀況的症狀。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腸胃肝膽科主治醫師趙舜卿說明,寶寶的糞便狀況需具備以下徵兆,才算是腹瀉。

1 頻率偏多

chiay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大疑問‧該不該給寶寶坐學步車?

該不該給寶寶坐學步車,是每個家中有寶寶的父母經常反覆思考、掙扎的問題,因為好動又黏人的寶寶,經常讓照顧者(通常是年邁的爺爺奶奶)招架不住,該不該買、該怎麼使用?站在孩子身體發展角度來說,父母的確應該仔細想想!

文/張雪惠;採訪諮詢/馬偕紀念醫院骨科主任劉士嘉‧醫師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組職能治療師李國鳳;攝影╱陳炳煌‧詹建華;演出╱寶寶許家榮‧李晉

個案問題:給寶寶坐學步車,兩代觀念差異大
淑慧媽咪是一位職業婦女,平常會把小孩托給公公婆婆照護,有天,她看見婆婆把學步車擦拭乾淨,準備給尼尼寶貝坐,她想起似乎有報導指出,太早給寶寶坐學步車,可能帶來不好的影響。因此她趕緊提醒婆婆,等孩子8個月大之後,再給他坐學步車,當時婆婆唯唯諾諾稱是。不料,某天下班回家,看見原本已收拾起來的學步車,居然放在客廳,淑慧媽咪趕緊告訴婆婆:「媽,尼尼還不到6個月大不適合坐學步車!」此時婆婆若無其事回說:「我生養的小孩都是坐學步車長大的,也不見他們有什麼毛病!」
以上的衝突情境案例,相信在許多家庭都曾經出現,究竟該不該給寶寶坐學步車?如果要給寶寶坐學步車,幾個月大的寶寶才可以使用呢?

chiay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噴嚏連連 原來是溫差型過敏

隨著天氣愈來愈冷,有些媽咪發現小寶貝開始有皮膚癢、打噴嚏或喘不過氣來的情形,尤其出門的時候更加嚴重,小兒過敏科醫師診斷結果為「溫差型過敏」,到底溫差為什麼會引起過敏?本篇請到小兒過敏專科醫師來說分明。

文/李佩璇 採訪諮詢/聖康過敏專科診所主治醫師黃立心

冬日寒涼‧小心溫差型過敏

現代人的生活壓力大,環境中也充斥著許多毒素,不管是成年人或小孩,都對「過敏」一詞不陌生。聖康過敏官科診所主治醫師黃立心表示,以嬰幼兒來說,常見的過敏有過敏性氣管炎(氣喘)、過敏性鼻炎和異位性皮膚炎。

溫度改變誘發過敏

chiay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cgh.org.tw/tw/content/article/healthy/046.pdf


chiay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開始刷牙了沒?

育兒生活 9月號 NO.232

採訪撰文/陳姵樺
諮詢/台中台安醫院牙科主治醫師 蔡明克
圖片提供/蔡明克醫師

chiay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敏體質80%會遺傳給下一代 醫師建議:可從小預防


專訪杰聖診所院長、中華民國小兒科專科醫師 王聖榕【聯合線上企劃/郭怡瑄】

 台灣每10名兒童就有1名因過敏引起異位性皮膚炎;光台北市就有1/3的學童,受過敏性鼻炎問題困擾。據統計,「過敏」問題在台灣日趨嚴重,若父母親雙方都是過敏體質,則有80%機率會遺傳給下一代。 20年來因過敏罹患氣喘的比例趨近20倍。過敏問題不僅孩子感到不適,父母親也相當困擾!

中華民國小兒科專科醫師王聖榕表示:近年來因為食物越來越精緻化,或過多化學添加物,都容易誘發孩子過敏反應。最常見食物過敏原包括:牛奶、花生、蛋類(以上3種即佔75%)、帶殼海鮮、魚、核果、豆類、麥類、奇異果、芒果等。另外台灣因屬海島型潮濕氣候,因此塵螨、黴菌等容易孳生且難清除,最常見吸入性過敏原就是塵螨及家中灰塵、黴菌、狗/貓毛及皮屑、蟑螂、花粉等。

chiay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21336_447240555355555_520741809_n    

『BABY長牙大事記』

乳牙的萌出,除了有助於BB由奶類主食轉換成副食品後的咀嚼功能之外,

也提醒家長們從此要更注重BB的口腔清潔了!

乳牙從BB出生後6~8個月左右萌出,

到全數轉換成恆牙為止,至少要陪伴孩子11~12年左右的時間。

若在這段期間內未做好口腔清潔保健工作,造成蛀牙等齒科疾病,

不但會影響發育階段的咀嚼、發音功能、顏面美觀,還會影響到日後恆牙的生長!

寶寶長牙前後二三事

牙齒是人類身體構造中最堅硬的部份,並肩負有咀嚼、發音補助及協調臉型等重責大任。

由於乳牙至少要陪伴孩子11、12年左右的時間,

而捍衛寶寶牙齒健康的第一線關鍵人物就是家長,

因此對於乳牙的清潔保健工作,絕不能抱持掉以輕心的態度



寶寶何時開始長牙?

媽咪在懷孕6週左右,胎兒的乳牙就已經開始在發育了。

首先由口腔內的上皮細胞分化而成牙胚,

經過一連串複雜的變化,再依其存在的位置形成具備不同功能的牙齒。

當牙胚形成到某一階段後,由於鈣與磷等礦物質的沉積,牙齒因鈣化而逐漸變硬;

當牙冠鈣化完成之後接著形成牙根,

當牙根完成約3/4時,開始朝口腔移動,即我們所看到萌出的乳牙。

一般而言,約在6~8月大左右開始長出乳牙,其生長順序為:

1. 下顎2顆正中門齒(6-10個月大)

2. 上顎4顆門齒(8-12個月大)

3. 下顎2顆側門齒(9~13個月大)

4. 4顆前臼齒(12~18個月大)

5. 4顆犬齒(16~23個月大)

6. 4顆後臼齒(23~33個月大)。

但有時生長順序會因人而異,長牙的時間也有快慢之分,家長不須因寶寶較慢長牙而過度操心。



乳牙的功能

1.利於咀嚼

寶寶在成長發育的過程中,需要大量而優質的營養,攝取方式幾乎都靠口腔。

而負責咀嚼以利身體消化吸收的乳牙,

若因蛀牙或其他病等因素,造成喪失部份或全部的咀嚼功能

必會使得營養吸收功能受阻,影響生長發育,並造成日後的營養失調或體弱多病。

2.輔助發音

有些寶寶因為缺牙(尤其是上顎門齒),講話「漏風」(即口齒不清、語焉不詳的情形),

不但無法清楚表達個人意念,還可能遭到其他小朋友的嘲笑,對幼小心靈造成嚴重打擊。

3.促進顎骨正常發育

乳牙發育對幼兒的生理心理發育都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若有蛀牙等病變,應即早治療。

因為單側的牙齒病變,會讓寶寶為避開疼痛而只以單側咀嚼

時間一久,便有可能造成顏面的不平衡,

家長看了心疼,寶寶也可能因為自卑而不敢交朋友。

4.協調顏面美觀

自尊心較高的寶寶,可能自卑於一口爛牙,不敢開口說話、不敢盡情開懷大笑;

而顏面靠近嘴巴的地方,也可能因缺牙所造成的塌陷,影響顏面美觀。

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寶寶的社交畏懼,直接影響人際關係。

5.恆牙生長前的「空間維持」功能

每顆乳牙下方,都有一顆正在發育的恆牙,

在乳牙脫落之後,恆牙便能萌出,取代原來的乳牙,

因此可以說乳牙是恆牙萌出前的空間維持器。

乳牙若因蛀牙等病變,而提前掉落或須先予拔除,

這個預先空出的空間,則有可能讓鄰近空間的恆牙傾斜生長過來,

反而侵占了該處恆牙可生長的正常空間,

產生日後的恆牙無法萌發、牙齒擁擠或是齒列不正等問題,還須花上大筆金錢與時間作矯正,付出代價不小。



不長牙,怎麼辦?

通常寶寶會在6~8個月大左右開始長牙(即乳牙),

但這只是平均質,

有些寶寶會比較快,有些則會比較慢(1歲左右),

目前醫學文獻記載,最遲的長牙年齡為1歲半,

若超出此年齡還未長牙,就要找牙科醫生檢查是否為異常或先天性缺牙。

此外,牙醫師也建議媽咪在作完月子之後,最好就先帶寶寶上兒童牙科作一次初步的口腔檢查,

看看有無先天異常或其他口腔疾病,

媽咪也可趁機向牙醫師詢問請教寶寶的口腔清潔方式及注意事項。



預防奶瓶性齲齒

台灣小朋友的蛀牙比例相當高,

除了飲食習慣不當(如長輩喜歡賞糖果給幼兒吃、或是讓寶寶含著奶瓶睡覺)之外,

清潔、保健觀念不足或是不是正確,更是主要原因。

以剛長牙、還需要喝ㄋㄟㄋㄟ的寶寶來說,

若是未做好口腔清潔工作,就容易患上「奶瓶性齲齒」。

基本上孩子要到約6~8歲左右才能靈活的運用手部動作將牙齒刷乾淨,

所以讓孩子自己練習刷牙最主要的目的在於培養良好的口腔清潔習慣,及基本生活自理能力。

但孩子畢竟能力還有限,

想要孩子有一口漂亮健康的牙齒,家長便要辛苦一些,

記得在孩子刷完之後再幫他徹底的刷一遍或至少檢查一遍,

孩子刷不乾淨沒關係,因為重點在於讓孩子養成進食後應該清潔口腔的好習慣。

採訪撰文/陳華櫻
採訪諮詢/台北長庚醫院兒童牙科主任林孝禺

以上圖文來自:蘋果媽的網站

 

額外參考網站

【黃瑽寧醫師專欄】小兒蛀牙爸媽好煩惱!塗氟,吃氟錠,安全嗎?

chiay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兒猝死症候群的定義是:「一歲以下嬰兒突然死亡,且經過完整病理解剖、解析死亡過程並檢視臨床病史等詳細調查後仍未能找到死因者。」嬰兒猝死症候群在一個月以下新生兒並不常見,其發生率在2-3個月大時達到高峰。根據美國兒科學會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的建議,學界對其致病機制的瞭解,始於1980年代荷蘭的流行病學調查,當時發現趴睡是嬰兒猝死症候群的的危險因素之一。雖然此事並未受到重視,但後來紐澳等國家也陸續發現趴睡是重要的危險因素,於是從1991 年開始宣導不要趴睡,結果該地的嬰兒猝死症候群發生率急遽下降。美國於1992年開始建議不要趴睡,並於1994年發起"Back to Sleep"運動,同樣得到嬰兒猝死大幅減少的成果。

【趴睡】與嬰兒猝死之相關原因不明,但最受矚目的可能解釋是: [有些嬰兒於睡夢中驚醒的神經反應不佳,所以發生窒息等事故時可能死於夢中,而趴睡容易導致窒息]。為了預防嬰兒猝死,必須排除任何可能引起嬰兒呼吸道阻塞的因素。參考 2011 年美國兒科醫學會公布的最新建議,台灣兒科醫學會建議 18 點事項以預防嬰兒猝死 (http://www.pediatr.org.tw/member/bedside_info.asp?id=12),節錄幾點給大家參考:

  1. 一歲以下嬰兒每次睡眠都應該仰睡,側睡並不安全
  2. 嬰兒不建議與其他人同睡,尤其是小於三個月的寶寶,但建議與父母同室睡眠
  3. 嬰兒不宜配戴平安符、項鍊等可能阻塞呼吸的物件,不可將奶瓶直接塞在嬰兒口中而無成人在旁照顧
  4. 不要抱嬰兒時睡著
  5. 懷孕時與生產後必須避免暴露吸菸、喝酒、與使用非法藥物
  6. 餵哺母乳
  7. 避免環境過熱,包括穿著太多衣物與過度包裹嬰兒
  8. 為了促進發育並避免後頭部扁平,每天可在家長監督下讓嬰兒清醒時採俯臥姿勢

 

我親自急救或其他小兒急診醫師遇到疑似遭遇嬰兒猝死症候群的寶寶,大部分睡姿是趴睡。其中有一個是兩個月大的嬰兒與父親同睡一張床,爸爸起來後發現寶寶全身發黑,趕緊送來急診室,雖然最後性命有搶救回來,但卻遺留嚴重無法復原的腦傷。

 

chiay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